0917科博館_流動的女神 A Mobile Godness

 

時間:0917, 1400-1630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人員:講解員陳志偉先生、東海大學瘋媽祖APL團隊

 

 

    約莫一點半大夥陸陸續續在科博館外集合,兩點準時到流動的媽祖展館前方由陳志偉解說員的招呼聲開始這場流動並令人流連的繞境大小事。

    在陳先生的引領下先觀賞媽祖神像的演變,至最初宋朝、元、明、清至今的各種不同型態與轉變,其中各有其代表意義存在。媽祖,本名默,以娘為女子尊稱,故日後我們多稱呼媽祖為林默娘。同時隨著時代遞移媽祖所冠上的名號也有所不同,自元代的、明代天妃、清代天后”…越發母儀天下的氣度,清代施琅更利用大眾對媽祖的信仰凝聚兵力突破東寧王國,而有助戰之神的封號此外,另有助戰澎湖、泉井濟師等事蹟更顯其神通廣大。媽祖至今可為萬事通,除掌管海上平安,軍事、事業、婚姻都成為民間信仰的依歸。

    全能之神令有一民間傳說的有趣插曲。傳言天后媽祖原與玄天上帝(又稱保生大帝)有婚約,後因媽祖毀婚而雙方結下樑子。玄天上帝於媽祖三月二十三誕辰時下起大雨,阻撓媽祖,而媽祖也於玄天上帝三月十五日誕辰之日颳起大風欲吹起頭上的冠帽,雙方間鬥爭的趣事廣為民間流傳,至於真假到也不如此重要。

    繞境之始可由台灣傳統社會現象說起。過往台灣為父系社會為主的形態,女性在一年當中最輕鬆的日子不外乎大年初二回娘家,繞境活動也算是另一種回娘家的方式,媽祖湄洲難以返鄉,台灣海峽黑水溝夾在海峽兩岸中,往往能順利渡船而過者甚少,因而回娘家的充電之旅改以台灣最具代表性與歷史意義的鹿港奉天宮,路經北港朝天宮等百餘座廟宇,一路三百餘公里信眾跟隨迎接,心甘情願毫無怨言。

    接著欣賞遶境的陣頭群們,陣頭之始為報馬仔,身持多物的他乍看奇形怪狀,敲敲打打告訴大家媽祖到來,報馬仔裝扮實有隱喻世人之作用,從頭至腳都隱含許多做人處事道理,例如,反穿皮襖---冷暖自知、一隻腳有草鞋另一腳沒穿鞋---不到人長短與腳踏實地、豬腳---除穢避煞。緊跟在後的路續有頭旗頭燈---指引,路線,三先旗---標示各公廟名號,繡旗隊---僅女性參加,福德彌勒團,彌勒團,太子團---三太子出巡,神童團,哨角隊,莊儀團---千里眼與順風耳,執士隊,轎前吹,涼傘、馬頭鑼、令旗,神轎班---八人轎。一連串長長的隊伍浩浩蕩蕩走過大街小巷,帶給人民無限庇佑與祝福。

 

    一個下午跟隨媽祖的流動,在最後一個多小時的影片中淚腺竟也跟著流動著,流動著淚水,難以相信傳統民間信仰的力量是如此的深遠重大,看著信眾們熱心自發的提供餐飲與落腳處,不管破皮紅腫繼續跟著媽祖前進、跪拜在路途中祈求媽祖的保佑在在都顯現出信仰的力量與人民的依賴,實在耐人尋味。給明年要跟隨媽祖的我們相當大的震撼與未知數,或許身在其中時,我們便能感同身受的體會。

 

9/17前往科博館參觀媽祖特展─「流動的女神」受益良多。不曾參加過媽祖遶境,一切只存在於新聞上的印象,熱鬧非凡的景象中,卻不知從中有許多細節需要且值得注意。此次的展覽,展出的文物器具眾多,可說是相當的完善,再經由導覽員幽默風趣的介紹,得知了不少有趣的知識,例如媽祖的奇聞軼事、遶境時走在最前面帶路的「報馬仔」擔子上所挑的韭菜、豬肉、紅絲線...等等,分別是代表著什麼含意或意象,以及神龕的用途,還有大甲媽祖遶境與白沙屯媽祖遶境的差異及內容,這都是以往較少注意的地方。也看了四部短片,裡頭擷取了遶境途中,信徒們如何虔誠的參與,及許多動人的鏡頭,看了不覺讓人濕了眼眶(真的有濕到~)。雖然兩個小時下來,有些疲憊,但算是一趟很有收穫的參訪,也希望這次的參觀能讓我們團隊獲得更多的資訊及精神上的鼓勵,好讓此計畫能順利的走下去。

---李阿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cola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